close
孩子說:「我不會跟我爸分享任何事。我如果分享開心和驕傲的事,他就會嗆我;分享難過的事,他也不理我;分享生氣的事,他也會生氣起來。所以,我不會跟我爸分享任何事!」
跟媽媽確認,媽媽說:「因為爸爸的個性,很容易激動,我還常要把它壓下來!」
坦白說,我替孩子跟他的爸爸感到惋惜。我相信爸爸有很好的人生經驗,可以跟孩子分享;孩子是一個陽光男孩,有許多有趣的想法與優點,很愛交朋友,如果爸爸願意,這男孩會是這個爸爸一輩子的良伴。
父母的角色雖不能忘,我們更不能忘的是,親子從某個角度來說,是一同體驗人生遊戲的同行者。如果我們願意放下身段,這一輩子,孩子能教我們大人的,不見得比我們教他的少。
幾個孩子講到,有些人聽他們談生氣的事,也會以生氣來回應。如果用生氣對生氣,容易中斷話題,讓分享變成教訓。
這不是只有親子,我在某些溝通的情境,常體驗到面對容易生氣的事,有些人實在沒辦法跟他談下去。他沒辦法好好聽人說話,就急著不斷說著自己的話。
如果我們學不會好好傾聽,那麼,說的人無法把話說清楚,我們聽的人也聽不到所有的事。生氣的情緒常在互動的雙方相互激盪,那有時會是一種生理反應,如果不認清,然後放下,任由情緒牽引擺盪,最後容易讓自己陷在情緒圍成的牆裡,跨不出去,別人也進不來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redbeaniceteacher?hc_location=timelin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